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人到中年的苏轼,用这首词告诉我们,人生无惧风雨,既来之则安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1 09:16:52    

《菜根谭》告诉我们,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风,催归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身处逆境,何必黯然神伤?风雨前方是暖阳,穷困背后福相随。人处逆境之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会在磨砺中变得更坚强。所以君子才会以逆境为乐。

善于苦中作乐,一生都在逆风而行的东坡,用行动告诉我们,风雨不可惧,吟啸徐行即可;逆境不可怕,哪怕被贬到天涯海角,也安之若素。乐观的东坡。告诉我们,人生,既来之,则安之。

苏轼因为被诬作诗“谤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所幸,他能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多才多艺的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职卑微,才华无处施展,抱负何时才能实现?他也曾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挣扎。

好在苏轼生性豁达,经历这一次打击,他变得沉静了许多,开始思索人生。人到中年的他,神态自若,气质更为淡定。他喜欢上田园生活,觉得自己的前身说不定就是陶潜。

可以说,黄州的这段经历,对苏轼来说非常重要。他的日子虽过得有些清苦,但是心灵却异常充实。在这个落后的穷苦小镇,苏轼收获了东坡的别称,收获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当然,朋友和美食也不能落下。

1080年,43岁的苏轼启程前往黄州。和他同行的,只有长子苏迈。他们离开的时间,恰好在正月初一,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苏轼不忍心家眷们远行,于是,他让弟弟子由照顾她们,等到春暖花开时再出发。

乐观的苏轼,朋友遍天下。他的家人5月份才到达黄州,在此之前,他一个人住在定惠院,和僧人成为朋友,每天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散步。后来,他还为和尚们自创了东坡汤,饭菜用两层锅同时蒸,汤里是洗净的新鲜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再加上一点姜调味。米饭则放在菜汤上面蒸,时间一到,饭菜全熟,省时省力。徐太守常邀请苏轼赴宴,长江对岸的朱太守,则热情地给他送来酒菜。

身心完全放松的苏轼,会在雨天的时候,睡到自然醒。然后,在黄昏时散步。他约上几个好友,走很远的路,探访各种风景。人迹罕至的山林,流水潺潺的小溪,山中的庙宇,风景优美的私家庭院,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黄州在长江边上,沿着长江两岸,群山起伏,树木郁郁葱葱。心中有风景,眼前皆是美景。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入诗有新意,入画有惊喜。这就是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

苏轼到达黄州后的第三年春天,三月七日,春光明媚。他和几个朋友外出春游,沙湖道风景宜人,他们一边赶路,一边欣赏沿途风景,谈笑风生。随从们看着苏轼他们兴致正浓,天气晴好,于是带着雨具先走了。不曾想,天气骤变,突如其来的春雨,让大家全身都湿透了。同行的朋友都觉得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自己怡然自得,享受雨中的风景。

天晴后,苏轼写了这首定风波。他在词中借景抒怀,把雨比喻为逆境,其实这也是他自己当时的处境。众人都觉得辛苦,只有他一个人享受淋雨的过程。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对待风雨的态度,也是笑对人生的乐观心境。

定风波 苏轼 〔宋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诗人从描写雨中的风景入手,循序渐进,自然过渡到雨中的感受,进而引发对人生的感慨。“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出作者豁达的心态,不为外界所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体现在同行人都觉得狼狈不堪,只有他自己乐在其中。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语双关。风急雨大,既然全身已经湿透,何必非要着急赶路?不如尽情吟诵长啸,享受此时的风景。诗中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代指人生的坎坷。面对困难,从容淡定,吟啸徐行,便是苏轼的人生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诗中的芒鞋即草鞋,风雨中,诗人淡定前行,脚上穿一双草鞋,手中拿一根竹杖,有什么可怕呢?诗人脚步轻快,无惧风雨。竹杖和芒鞋在苏轼的诗词中出现频繁,他以此表明自己平民一般的生活态度。游览庐山时,他说: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住在寺院时,他在诗中记录那段生活: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代指人生的风雨。显然,苏轼很喜欢张志和诗中的意境:青笠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填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自庇一身青笠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的下片,雨后初晴,风景如画。诗人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春寒料峭,凉风吹拂在诗人脸上,酒意全消,风雨后,空气清新,路边树木,绽放新绿,生机勃勃,人的心灵也变得澄澈。

“山头斜照却相迎”,与上一句形成对比,微冷的春风与温暖的阳光,这是两种不同的感受。诗人刚刚经历乌台诗案,所幸死里逃生。沉重的打击差点让他心灰意冷,黄州的自然风光慰藉了他受伤的心,热情的朋友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人生的磨难和不断的打击,没有让苏轼消沉。相反,却让他的思想得以升华。寻找希望,看到希望,一直是他的心态。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的乐观,让天下人动容。

词的最后一句,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在佛家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上的万物,会因为观景的人不同,而由不同的含义。可见,眼之所见,心之幻化。

大家看,山间林木空翠,水上波光涟漪。潭中辉映云影,草际弥漫烟光。月下见花容,风中观柳态。这些寻常景色,若有若无,半真半幻,可以悦人心,可以涤荡心灵。

人在喜悦时,枝头花蕊似含笑,林间黄莺自在啼;人在悲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差距,其实在内心。心静,则世界清静。佛家告诫我们,人生不要有执念,做人不要太执着。人活一世,不要被外界所累,不要为烦恼所束缚。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何必时时记在心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诗人说的正是前面所说的道理。很显然,喜欢佛教的苏轼,其思想到了无我的境界。雨过天晴,回头再看走过的路,刚刚风雨中的一切,难道是真实存在的吗?难道不是想象出来的景象吗?哪里有风雨?哪里又有晴天?

当心灵有了皈依之所,当心灵日趋宁静,再看自然界的风雨、阳光,又有什么区别?人世间的欣喜、磨难,内心又怎会再起涟漪? 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不如在夜静天高时,看一片云光舒卷,顿时眼界俱空。

晚年的东坡,身居海南,回首往事,怀念黄州的那段岁月。他把定风波里的三句略作修改,写成一首诗: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由此可见,多年来,东坡一直磨砺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没有像陶潜那样退隐江湖,而是在工作时造福百姓,在尘世中修篱种菊,在心中为自己营造了一片桃花源:无悲无喜,无雨无晴;烦恼磨难,泰然处之。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境界。自然界的风雨有什么可怕呢?人生的坎坷有什么可畏惧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