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3年,大唐王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在位的第八年,河南获嘉县县令李嗣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婴。
李嗣取秦末汉初“商山四皓”,四位隐士的雅意给孩子取名——商隐。
四皓在秦末避世隐居,后因张良之荐出山仕汉,对仕途的期待可能是李商隐父亲最初的本意。
李商隐出生的年代正值唐宪宗元和中期,安史之乱结束了几十年,大唐王朝刚刚从连年兵祸中喘了口气。唐宪宗李纯的“元和中兴”给唐王朝行将就木的庞大躯体打了一针肾上腺素,士子们又看见了希望,这也塑成了李商隐后来的中兴情结。
李商隐的一生,没能像父亲期望的那样,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反而是一生跌宕,几次卷入政治漩涡中,终身郁郁不得志。
更重要的是,关于李商隐的史料也不多,搜集他的史料相当困难。
中国的历史,是以政治史和军事史为主,像李商隐这样在当时并非什么重要人物,也没有李白、杜甫那么大的名气。
像他们这样的诗人,能够在史书上留 传都是奢望了,更别说有什么详细的人生记录。即便是唐朝,这种文化大爆发的时代,那本记录唐代诗人的《唐才子传》,一个人也最多几百个字,其他的事就散见于一些诗话、词话或者野史。
所以李商隐就好像是隐入自己诗词的一个人。
想懂他,就要懂他的诗。
可他的诗恰恰是最难懂的。作家阿来曾经说过:
唐诗里面,有两位诗人的诗,不好解。一是李贺,二就是李商隐。李商隐的诗用典尤其多,还喜欢用古体,过分的含蓄,其修辞的高妙,更是无人能比。所以,解他的诗,是有难度的。
而且李商隐的诗,还特别爱用“无题”来做题目,这就让诗词的主题都变得模糊。
自唐以后,不少学者研究过李商隐诗词中的主题。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咏物诗和爱情诗。
比如那首著名的《蝉》、那些著名的“无题”诗……
公元850年37岁的李商隐罢幕归京,此时他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李商隐写了这首《蝉》。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咏蝉诗,被朱彝尊誉为“传神空际,超超玄著,咏物最上”,真不是过誉。
这首咏蝉诗,被朱彝尊誉为“传神空际,超超玄著,咏物最上”,真不是过誉。
李商隐在蜀地五年,他写蝉、写柳、写木兰,万物皆可入诗。他皆将生命精神注入,诗中皆有自己的影子。
在刘青海老师的《唐诗十讲》中,她从咏物诗和爱情诗两个主题,给我们素描出一个李商隐的大概轮廓。
我们去读一首诗,在了解背景,理解了内容之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更能看出一首诗的精神内核。
就以这首《蝉》为例,同样是写蝉,唐代就有三首名作。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青海老师对比了唐代咏蝉诗三首,得出结论说:
古人鉴画,有能品、逸品、妙品神品之分。依我之见,上述三首咏蝉诗,虞世南之作,独尊品格身份自高,为逸品;骆宾王之作,炉锤入妙,为妙品;李商隐这首一气喷薄,最为神品。——《唐诗十讲》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高富贵的人写的;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困顿的人写的;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落魄时候发牢骚的话。
乾隆皇帝的御用抢手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一句话点名了写到“蝉”,往往是看中了蝉的品格。
但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所以同样的写作手法,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构成了不同的艺术形象。
在刘青海老师的《唐诗十讲》中,她以十种诗歌主题为经,以百首经典作品为纬,一线贯穿初唐、盛唐和中晚唐诗歌发展。
是一部简明的唐诗发展史,也是一幅幅唐代诗人人物小像。
仅在咏物和爱情两个主题中,我们就能看见一个隐于历史身 处的李商隐。
幸好还有诗
刘老师提到,虽然中唐已经出现了爱情诗的名篇,但爱情这一题材的重要地位,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确立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赫赫有名的无题诗中,抒写的爱情纯粹又浓烈,既有受到现实阻碍而受尽煎熬的痛苦,又有备受挫折却无怨无悔的执着,二者交织在一起,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刘青海老师说:
李商隐之后,“无题”成为爱情诗的代名词,历代诗人都有仿作,但至今尚未有人超出他的成就。——《唐诗十讲》
这首诗我们都知道,但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呢
刘老师认为是写给一位女道士的。
在唐代,公主、贵女出家的很多,一部分宫人被安置到道观,成为女冠。
道观对外开放,甚至出租房子给士人居住。女冠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和士人相交,有时会发生恋情。
李商隐少年时曾在家乡的玉阳山学道,和灵都观(天宝二载唐玄宗为其妹玉真公主修建)的女道士宋华阳姊妹有一段恋情,这首无题诗表现的,是暮春时节与热恋之人分别的伤感和别后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唐诗十讲》
相恋的对象,根据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般认为是一位女冠(女道士)。诗中所表现的,也许正是一段与女冠的恋情。
公元858年,李商隐去世。他死后好友崔珏悲痛地写道: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李商隐去世后不到50年,大唐王朝轰然崩塌。
在那个悲喜交加的盛唐,幸好还有诗,记录下来那些隐入历史的故事。
读李商隐,可以见出他对心灵世界的挖掘之深,见出晚唐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