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球秩序的“系统性瓦解”,确实正在进行之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8:36:00    

文 | 互联网怪盗团

4月9日,全球最著名的宏观对冲基金经理之一瑞·达利欧(Ray Dalio)发表了一篇长文,宣称全球货币秩序、(国内)政治秩序和地缘政治秩序正处于“系统性瓦解”(systemic breakdown)之中,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将出现“一生一次”(once-in-a-lifetime)的崩溃。他的观点大致可展开为以下五条:

  1. 过去数十年,全球经济秩序的主题,是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生产、出口并购买发达国家债务,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举债消费、购买发展中国家商品。现在,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不平衡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2. 在发达国家(主要就是美国)内部,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两极分化、制度性僵局(institutional gridlock),将大幅削弱其国内政治秩序的稳定性。

  3. 全球地缘政治秩序将从“美国领导的多边主义”(US-led multilateralism),转向以实力为基础的单边主义。鉴于美国的实力最强大,它仍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它的行事风格将更加简单粗暴、只关注自身利益。

  4. 全球变暖、疫情等自然因素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扰动。(注:我个人认为这一条并不重要,而且大部分影响已经被纳入预期,更像是凑数的。)

  5. 技术变革,尤其是AI,将彻底重塑经济、就业市场和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也将对既有的全球秩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总而言之,达利欧警告投资者不要只关注美国的贸易政策,而应更多地着眼于那些宏观的结构性问题。他认为全球秩序的瓦解和重塑过程将十分痛苦,往往会以“大萧条、内战、世界大战”等形式呈现。如果你相信他说的话,那么昨天的美股暴力反弹就将是昙花一现,全球风险资产的坏日子还在后头。显然,这种观点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我的朋友圈,最近两天就有不少人“转载并批判”了他的言论,给其加上了“以偏概全、危言耸听”的帽子。

坦白说,我认为达利欧讲的大部分是常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工合作,传统的多边主义国际体系(不管是不是美国主导),以及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共识,确实均在不可逆转的瓦解之中——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将来时!但是,达利欧宣称这种瓦解是“一生一次”的,未免有点夸大其词。因为年龄超过35岁的人,至少都目睹过一次类似的瓦解了,即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20世纪出现了三个全球秩序体系。第一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凡尔赛体系,后来扩充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1919年初步确立,到1939年正式破裂,它只持续了短短二十年,而且持续期间天下大乱不断。

第二个是二战结束之后的雅尔塔体系。虽然它伴随着漫长的冷战和频繁的武装冲突,但是坚持的时间颇长,从1945年初步建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长达四十多年。附带说一句,很多人认为雅尔塔体系至今还存在,这实在是误解——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各自组建阵营进行竞争,同时对二战的战败国(德国、日本等)进行压制。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上述特点显然已经消失,仅仅在《联合国宪章》等历史性文件层面还存在。

第三个是冷战之后逐步形成的“一超多强”体系,这是唯一一个未经任何正式国际会议、没有条约等外交文件规范的体系。这个体系形成的标志不仅包括苏联解体,还包括美国领导的海湾战争;前者见证了苏东阵营退出历史舞台,后者证明了美国军事实力的不可撼动。时至今日,这个由美国主导、以和平竞争和多边合作为主要框架的全球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淡出历史舞台。

在上述“后冷战体系”的中后期,尤其是从2001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即中国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为“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分工。达利欧对“中国输出商品并购买美债、美国举债消费”的模式总结是正确的,但是他回避了一点:美国不是单纯的通过举债来换取中国商品,它还在输出技术、资本和管理方法。因此,我们决不能像某些政客一样,把中美经济分工片面理解为“美国人从中国借钱购买中国商品”。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至少最近五年,中国早已不再是美国的最大海外债主。如果有人现在还认为美国举债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他就应该更新一下信息来源了。

看似牢不可破、大家各取所需的“后冷战体系”,为什么走到了“系统性瓦解”的地步?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历史告诉我们,全球秩序本来就是有保质期的,持续三十多年已经超过及格线了,就连雅尔塔体系也只持续了四十多年。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拿破仑战争之后被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维也纳体系”,只持续了三十三年(1815-1848)。所谓“大英帝国治下的和平”(Pax Britainnia)体系,有人认为持续了一百年(1815-1914),实际上经历了许多次剧烈冲突乃至根本性转变;在此期间最长的稳定时期,是从德国统一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持续时间不过四十三年(1871-1914)。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任何东西都有保质期,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像全球秩序这样复杂的东西,运转二三十年以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均,以及秩序制订者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短期,人们或许会更关注制造业究竟会不会回流发达国家的问题;而在长期,更加重要的问题显然是AI导致的人类社会不平等进一步拉大,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就业体系需要彻底改变。政客或许能解决前一个问题,可对于后一个问题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

在旧秩序瓦解和新秩序建立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我非常赞成达利欧和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的观点,即现在不是看好风险资产的时候,而是采取防御态势的时候,以便熬过随时可能到来的下一波风暴。不过,对大部分人而言,最重要的应该不是资产配置问题,而是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选择问题:在全球经济循环重构和AI技术的双重冲击之下,普通人应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没有成熟的答案,只能见招拆招。

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不赞成达利欧的“全球秩序重塑会导致大萧条、内战乃至世界大战”的观点。大萧条或许是有的,不过我们早就经历过了,就在2008年。至于内战和世界大战,那是凡尔赛体系崩溃时发生的事情。当雅尔塔体系被“后冷战体系”替代时,虽然有些国家确实打了内战,但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更没有爆发任何世界大战。自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648)建立现代主权国家概念以来,雅尔塔体系是第一个在瓦解阶段没有引发大国之间的直接武装冲突的体系。那么,“后冷战体系”的瓦解,完全也可能呈现基本和平的态势。

当然,这需要考验当事各方的智慧。我相信全世界可以避免“最坏的情况”,用时间换取空间,在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实现从这个体系向下一个体系的“软着陆”。我不知道接下来具体会发生什么,因为我跟诸位读者一样,只是普通人罢了。我最想分享的,是《银河系漫游指南》封面的那句经典名言:

不要恐慌(Do Not Pani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