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国智库·市县观察|海南昌江木棉稻田申遗 千年农耕智慧启迪现代农业新航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48:00    

南海网记者 鲁启兰

转眼四月,木棉花落,但山海黎乡的田间故事仍在续写——海南昌江七叉镇的稻田里,新插的秧苗连片成绿,黎族农人弯腰劳作的背影与田边的木棉树交织,勾勒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农耕图景。

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在木棉树下耕作生活,孕育出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农耕文化——“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如今正迈向申遗之路,让传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昌江“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记者 马一鸣 摄

解读传统农耕技术的“科学密码”

在海南昌江的田野间,木棉树与稻田共生的独特景观已延续千年。作为亚洲热带地区传统的立体经济种植模式,“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是黎族先民从“刀耕火种”向水田耕作转变的关键中间环节。

该系统广泛分布我国海南、台湾、云南、广西等地,以及越南、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其中,昌江因分布面积大、景观较为完整、经济产值高、传统技艺保存较为完善等特点,成为这一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为深入探究该系统,海南大学任明迅团队自2022年起便在七叉镇租田试验。研究表明,“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同时蕴藏深厚的科学内涵。

据悉,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昌江的“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独具热带特色的物候知识和农耕技艺。“昌江阳光充足,地势平坦,适合木棉树生长。同时木棉花可食用、棉絮可以用作织物,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黎族人民在长期耕种中有意识地补充种植木棉树。”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海南(海南大学)工作基地负责人、海南省环南海陆域生物多样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海南昌江木棉科技小院负责人任明迅介绍道。

“木棉树枝条稀疏,不会遮挡阳光,利于树下禾苗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木棉树根系发达,能够巩固田坎,减少水土流失。稻田旁的木棉树上附生的兰花、蕨类植物,以及木棉树吸引的大量能够取食田间害虫的鸟类,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任明迅还告诉记者,掉落的木棉花经过分解以及鸟类排泄物,能够为稻田提供养分,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据统计,昌江目前全县基本农田面积约44万亩,一半以上属于“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栽种区,其中典型区域约2933亩,至今大量种植着山兰稻,以及黑芒或红芒等珍稀稻种10余种。这些传统稻种中富含花青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是如今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为更好地守护传承这一重要农耕文化,昌江自2023年起启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通过开展田野调查、采集黎族农耕老物件、整理口述历史档案等系统推进申遗进程;同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复传统灌溉系统、保护古木棉树以及恢复传统种植方式;并多次印发林木保护相关条例,加强野生木棉保护管理。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昌江还创新活化形式,通过文旅赋能,让农耕文明从田间走到更多人面前。

申遗助力文化挖掘和乡村振兴

每年的2月至3月,木棉花开之际,昌江七叉镇木棉稻田便响起悠扬旋律。作为昌江“春赏木棉红”旅游品牌的重要活动之一,稻田音乐秀已连续举办多年。该活动以花为媒、以音会友,邀请黎族知名歌手、乐队等轮番演出,打造别具一格的户外民族风音乐秀。

在充满民族风情的稻田音乐会现场,黎族原生态歌舞与现代音乐元素交织,木棉树下耕地农作的场景仿佛跃然眼前,将黎族先民们勤劳生活的故事娓娓道来。

2月15日,七叉镇排岸村稻田音乐秀。昌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昌江‘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不仅是农耕实践,更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昌江黎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颜跃苏告诉记者,古往今来,黎族人民在衣食住行中广泛运用木棉——以棉絮织黎锦,木棉花入药,树干造船形屋、独木舟等,因而系统中也形成了丰富的木棉文化。

据了解,“木棉花开春耕动”“木棉果落织锦忙”“木棉树篱定田界”等传统农业习俗与耕种技艺至今仍在昌江延续。其中,木棉棉絮纺织黎锦的传统技艺,是黎锦的独特类型,是海南经历“无纺布时代”“麻纺时代”之后的一个特殊阶段的珍贵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船形屋作为临时休憩和农具存放的地点,亦在系统中活化传承。

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系统的文化价值在不断被挖掘,昌江的田野正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试验场”。这份跨越千年的生态智慧,承载着黎族文化的基因,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悄然焕发新生。

近年来,“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不仅产出绿色健康的生态大米、木棉花等农产品,带动木棉育种、苗木等第一产业发展;还通过木棉棉絮、木棉棉籽加工利用带动第二产业。昌江还围绕木棉稻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配套开展摄影、书画、诗歌、相亲、音乐秀等活动,已成为海南西部的热门旅游名片。

如今,每年木棉花开,七叉镇排岸村的木棉稻田都迎来大批游客,当地村民们纷纷吃上了“旅游饭”,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游客身着民族服饰在排岸村木棉稻田中合影留念。记者 马一鸣 摄

“木棉花开时节,每天的收入都能翻倍。”洪春珍是排岸村村民,过去一直在村里种地务农,随着当地旅游热度的提升,洪春珍看到了商机,便在村里的木棉稻田旁做起了民族服装出租生意。“许多游客在拍照留念的时候,会希望穿上更具当地特色的民族服装,所以生意很好。目前只是出租服装,等以后有机会了想开个工作室,拓展化妆、旅拍等业务。”谈及未来时,洪春珍充满希冀。

颜跃苏表示,昌江正在申请“昌江木棉”地理标志,下一步计划围绕“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打造更具昌江特色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该系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黎族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课题。

专家建言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求平衡

面对生态保护与农业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任明迅提出,需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求平衡: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播与多元开发提升“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的综合价值,另一方面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科学规划,探索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设施农业的兼容模式。

任明迅建议,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针对系统开展全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系统的资源循环机制。同时研发优质高产技术,更好地指导后续的传承与利用。此外,还可依托珍稀稻种和传统特色种植技艺,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属性的“木棉稻米”农产品品牌,并开发木棉枕头、木棉花茶等衍生产品。

今年3月,昌江还在七叉镇开展了木棉稻田优质高产技术培训班。邀请了任明迅进行授课,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化种植和管理,实现木棉稻田价值最大化,引导农户转变传统观念,从单纯追求作物产量向注重作物品质转变,助力当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当前,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支持下,昌江已成立申遗工作组,积极推进海南昌江“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申报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认可度和综合利用价值。任明迅表示,“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具有特色鲜明的热带农耕产业和知识技术体系和以农业为主体的乡土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景观,符合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标准。“积极开展该系统的申遗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海南地方文化自信的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任明迅说。

春耕插秧,秋收稻黄,昌江的木棉稻田年复一年轮回。四月木棉花凋谢,棉絮飘入纺车,新插的秧苗在木棉树下泛绿,静待来年花开。

从生态保护到产业振兴,昌江的“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正以申遗为契机,书写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的共生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