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之畔,造化钟灵
塑造了“皖风徽韵”的独特气质
山河为骨,笔墨为魂
书写着安徽千年文化长卷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木梨硔村雨后景致(2025年3月27日摄)。
安徽桐城六尺巷景色(2024年10月17日摄)。六尺巷以其“各让三尺”的故事和“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深刻内涵闻名于世。
这是安徽宣城泾县的桃花潭风景区(2025年3月29日摄)。桃花潭因李白的《赠汪伦》而闻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一生多次游历安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的武王墩墓发掘现场(2024年5月20日摄)。这是唯一一座经过科学发掘的楚王陵,出土了楚国大鼎等1万多件(组)文物。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铜器(资料图片)。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墓葬祭祀区(2024年4月18日摄)。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
2024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牢记总书记嘱托
安徽持续推动文旅融合
文化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游客在安徽省黄山风景区欣赏春雪(2025年2月24日摄)。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游人如织(2024年11月2日摄)。
民俗舞龙表演队在安徽黄山市黟县宏村巡游(2024年2月10日摄)。宏村有近千年的历史,村中保存有大量完好明清时期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村民舞着龙灯经过安徽省宁国市胡乐镇老街上举办的长桌宴(2023年6月16日摄)。为迎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的到来,千年古镇胡乐镇举办长桌宴、灯会盛宴等活动。游客们体验美食,欣赏夜色中相互辉映的“鱼灯”“河灯”“龙灯”,感受古镇的端午民俗。
在安徽黄山市歙县,瞻淇鱼灯表演队伍在村中穿梭(2023年1月31日摄)。嬉鱼灯是当地重要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栩栩如生,吸引来各地游客。
皖山徽水间
红色血脉蜿蜒流淌
红色文旅清风正兴
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在组织需要的时刻甘于牺牲、顾全大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体现。这是游客参观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大别山烈士陵园(2024年3月28日摄)。
游客在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南溪镇丁埠村的立夏节起义陈列馆参观(2024年5月22日摄)。金寨县位于大别山区腹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游客在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游览(2021年5月3日摄)。
古朴的马头墙下
独取黑白灰的素雅
宛若时光凝固的画卷
古村古建保护传承利用持续完善
江淮大地,诗意栖居
立冬时节拍摄的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溪洲村晨景(2024年11月7日摄)。
观众参观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了解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2023年11月10日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一处徽派建筑的木制门楼(2025年1月8日摄)。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首届安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选手在参加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比赛(2025年3月6日摄)。竞赛以“徽风营造 皖韵匠心”为主题,包含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等6个赛项,10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
优秀传统文化
正被新时代的春风唤醒
每一次创造性转化
都是文明基因的再次表达
中国音乐学院实践团成员在黄山市黟县宏村月沼音乐会上表演(2024年7月25日摄)。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徽韵乡音 红心筑梦”实践团的15名师生通过声乐表演、器乐演奏等方式,展示音乐魅力,助力古村“夏日经济”。
市民在由原合肥恒通机械厂老厂房改造的拾光书屋内欣赏书法作品(2024年3月14日摄)。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利用工业遗址资源,将老厂房、老仓库打造为集文化娱乐、运动休闲、餐饮购物、企业办公于一体的特色园区,让工业遗址焕发新生。
在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的宣纸产业园,参加研学游的小朋友在体验宣纸制作(2024年5月15日摄)。丁家桥镇是宣纸的发源地,明清时期宣纸生产的纯手工技艺如今仍在沿用。当地在继承发扬传统宣纸制作技艺的同时,打造宣纸文创产品开发、电商直播、非遗研学、手工体验等新兴业态,为当地乡村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演员们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剧目(2024年1月10日摄)。在歙县徽州古城,有一群主要由“00后”组成的演艺团体,他们从古徽州历史和民间故事中取材,推出原创沉浸式话剧《徽州府有喜》,用新颖的方式推广家乡文化,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金璇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