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省多地落地应用资金流信息平台 用企业“数据足迹”撬动首贷资金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4:56:00    

■河南经济报记者 许丽娟 杨磊

“过去申请贷款至少要准备半年的银行流水,现在通过平台一键授权就能完成信用评估,真是太方便了。”日前,确山县某肥皂及洗涤剂制造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河南省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发生的深刻变革。

这一变化背后,是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带来的金融创新。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成效显著

去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的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在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开辟新路径。该平台通过整合企业资金流水、纳税信息、社保缴费、水电使用等多元数据,为中小微企业建立立体化的信用档案,有效破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截至去年年底,该平台已为全国5600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信用档案,覆盖资金流账户8800万个。在河南省内,驻马店、许昌、信阳等地金融机构积极接入平台,将资金流数据深度嵌入信贷业务流程,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质效。

典型案例彰显平台价值

在信阳市,一家专注于高纯度石英砂技术研发的光电科技企业,因订单激增面临原材料采购资金缺口。中国银行信阳市分行通过查询该企业在共享平台的资金流信息,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270万元信用贷款的审批发放,及时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平台提供的交易流水、工资支付等数据,让我们能更全面评估企业经营状况。”中国银行信阳市分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表示,“这不仅缩短了贷前调查时间,更增强了银行敢贷愿贷的信心。”

许昌市作为民营经济活跃地区,已有12家商业银行接入该平台。数据显示,当地金融机构通过平台累计完成查询268次,为71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83亿元,覆盖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

创新机制破解融资难题

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首贷难”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体系和足够的抵押物,加上银企信息不对称,许多优质企业难以获得首次贷款。资金流信用平台的建立,正是针对这一痛点的制度创新。

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市分行副行长张文超指出:“平台通过激活企业‘沉睡’的交易数据,将日常经营中的资金流水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价值,为信用贷款提供了客观依据。”这种创新机制,使缺乏传统信贷记录的企业也能凭借真实的经营数据获得融资支持。

政策引领普惠金融发展

河南省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平台应用,指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流程。多家银行已将平台查询设置为贷前风控的必要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替代传统的人工核查,审批效率平均提升40%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普、惠、快”三方面深化服务: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让利实体经济;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信息合规使用。

业内专家认为,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推广,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进入数字化新阶段。随着5G、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未来有望实现更大范围的数据共享和更精准的信用评估。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李光泉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探索将知识产权、供应链等新型数据纳入评估体系,同时加强政银企三方协作,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

这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金融变革,正在重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通过将无形的信用转化为有形的信贷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获得发展所需的金融“活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