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刘大妈夹起一筷子酸菜鱼,正和家人谈笑间,突然脸色一变 —— 一根细长的鱼刺卡在了喉咙里。她本能地抓起米饭猛吞,老伴急得直拍她后背,可刺痛感却越来越强烈。直到在急诊室通过喉镜取出鱼刺,刘大妈仍心有余悸:“再也不敢用土方法瞎折腾了!”
一、鱼刺卡喉:看似小事,实则暗藏危机
(一)咽喉要道的 “危险三角”
人体的食管并非笔直的管道,而是有三处天然狭窄,成为鱼刺的 “最爱停留点”:
第一狭窄(食道入口):位于咽喉后方,距离口腔仅 1-2 厘米,肉眼可能看到鱼刺。这里血管丰富,若鱼刺刺破黏膜,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形成脓肿。曾有患者因拖延就医,脓肿扩散至颈部间隙,压迫气管导致窒息。
第二狭窄(主动脉弓处):距入口约 7 厘米,后方紧贴主动脉。临床曾有案例:患者吞饭试图压下鱼刺,结果鱼刺刺穿食道壁,划破主动脉,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第三狭窄(食管胃连接处):鱼刺若侥幸通过前两道关卡,可能滞留此处,甚至穿破胃壁引发腹膜炎,或缓慢刺入肝脏形成脓肿。
(二)不同鱼刺的 “杀伤力” 差异
细软的小鱼刺:如鲫鱼腹刺,可能刺入黏膜浅层,引起刺痛和异物感,但相对容易取出;
粗硬的大鱼刺:如草鱼背刺、鲈鱼鳃盖刺,尖端锋利,易深扎组织,甚至贯穿食道壁。刘大妈卡的正是草鱼的胸鳍刺,长度超 2 厘米,尖端呈锯齿状,若继续吞咽可能造成严重损伤。
二、这些 “祖传急救法”,其实在帮倒忙
(一)喝醋:酸液救不了命,只会火上浇油
民间流传 “醋能软化鱼刺” 的说法,实则是误区。实验显示,普通食醋的 pH 值约为 2.5,需持续浸泡鱼刺 30 分钟以上才能观察到钙溶解现象。而现实中,喝醋时液体在咽喉停留时间不足 10 秒,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更危险的是,酸性物质会刺激已受伤的黏膜,加重水肿和疼痛,甚至导致食道痉挛,让鱼刺卡得更紧。
(二)吞饭 / 馒头:用 “蛮力” 解决问题,只会越陷越深
许多人认为吞咽食物能 “带” 走鱼刺,却不知这可能让鱼刺陷入更深的组织。急诊室曾收治一位 65 岁患者,因吞服 3 个馒头试图压下鱼刺,导致鱼刺从食道第二狭窄处穿出,刺入纵隔,引发严重感染。X 光片显示,鱼刺尖端距离主动脉仅 0.5 厘米,堪称 “游走的定时炸弹”。
(三)拍背 / 手指抠喉:危险的 “急救”,可能引发二次伤害
拍背法对气道异物(如花生、硬币)有一定效果,但对鱼刺卡喉无效。剧烈拍打可能导致鱼刺位置移动,增加穿透风险。而手指抠喉虽可能引发呕吐,但咽喉黏膜娇嫩,指甲划伤或呕吐物冲击都可能加重损伤,甚至诱发窒息。
三、科学应对:三步处理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第一步:立即停止进食,尝试自主排刺
保持冷静:卡刺后第一时间放下碗筷,避免因紧张引发咽喉痉挛;
轻咳排刺:身体前倾,轻轻咳嗽,利用气流冲击尝试带出鱼刺。若鱼刺位于扁桃体或舌根浅处,轻咳可能使其松动;
观察口腔:张大嘴巴,用手电筒照射,让家人查看是否能看到鱼刺。若鱼刺外露且位置表浅,可用干净镊子夹住尾部轻轻拔出(注意避免折断)。
(二)第二步:及时就医,专业工具显身手
耳鼻喉科急诊:若无法看到鱼刺或自主排刺失败,需立即前往医院。医生会通过间接喉镜(压舌板 + 反光镜)或电子喉镜(细长探头)观察咽喉部。数据显示,约 80% 的鱼刺可通过喉镜直接取出,整个过程仅需 5-10 分钟;
影像学检查:若喉镜未发现鱼刺但症状持续,需进一步做 CT 检查,排除鱼刺刺入深部组织的可能。曾有患者喉镜未发现异物,但 CT 显示鱼刺已刺入颈椎前方软组织,需通过手术取出。
(三)第三步:术后护理,防止感染复发
禁食水 2 小时:取出鱼刺后,咽喉黏膜可能有轻微损伤,需等待麻醉消退后再进食温软食物;
避免刺激性饮食:3 天内避免辛辣、过热食物,可选择粥、面条等流质饮食,减少对创面的刺激;
观察后续症状:若出现发热、吞咽困难加重、胸痛等症状,需警惕感染或异物残留,及时复诊。
四、特殊情况:这些信号提示已发生严重并发症
(一)颈部肿胀压痛
若卡刺后颈部一侧出现红肿、按压痛,可能是局部感染或脓肿形成,需立即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二)胸闷胸痛伴发热
当鱼刺穿破食道壁,可能引发纵隔炎或胸膜炎,表现为胸前区剧痛、高热、呼吸急促。此时需紧急手术清除感染灶,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三)呕血或黑便
若鱼刺刺破消化道血管,会出现呕吐鲜血或排出黑色柏油样便,提示消化道出血,需立即介入止血或手术治疗。
五、预防比急救更重要:吃鱼时的 “避坑指南”
(一)选对鱼种,减少卡刺风险
低刺鱼类:优先选择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淡水鱼中的鲈鱼(主刺明显,肌间刺少);
高刺鱼类:鲫鱼、鲢鱼等肌间刺密集的鱼种,建议剁成鱼泥或制成鱼丸食用。
(二)改变饮食习惯,专注进食
细嚼慢咽:吃鱼时避免聊天、看电视,每口食物咀嚼 10-20 次,感受是否有异物;
儿童与老人特别注意:给儿童吃鱼时,提前剔除主刺两侧的小刺;老人因咽喉反射迟钝,建议选择无刺鱼肉。
(三)家庭常备工具: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专用夹刺镊子:选择头部尖细、带防滑纹的镊子,存放在厨房显眼位置;
手电筒 + 压舌板:可组合成简易 “检查工具”,便于第一时间观察鱼刺位置。
六、急诊室的警示:别让 “小疏忽” 酿成大祸
在耳鼻喉科,每年国庆、春节等聚餐时段,鱼刺卡喉患者激增 30% 以上。许多人因抱有 “忍一忍就好” 的侥幸心理,导致病情恶化。正如接诊刘大妈的张医生所说:“鱼刺卡喉看似小事,但背后关联着食道、血管、纵隔等重要结构,科学处理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当我们在餐桌大快朵颐时,不妨多一份谨慎:给老人夹鱼时多一句提醒,给孩子盛鱼时多一道工序。毕竟,比起任何 “急救妙招”,预防永远是最有效的 “安全网”。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