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王金华 | 书生意气傲王侯:张之洞与湖南留学生的礼仪之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6:00:00    

1904年张之洞与盛宣怀等人合影。

一、风雨启程

1905年5月13日下午,通过层层推选的数十名湘省官费游学生由长沙小西门登上湘江轮船,将途经武汉并晋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后,继续沿江东下,由上海东渡日本。其时,长沙大雨倾盆,游学生衣服尽湿,依然兴致勃勃,毫无难色,满怀欣喜和期待,根本想不到的是,两天之后会因晋见礼节被张之洞斥责并扣留。向来关心时事的经学大师皮锡瑞和游学生黄尊三,都在日记里记载了事件的片段。

在游学生出发前一天,皮锡瑞即风闻:“香帅(编者注:张之洞字香涛)要见湖南学生,以近日声名大,欲观其人。”秉承长沙时务学堂余绪,又受湘籍留日学生影响,湖南学生十分活跃。从拒俄运动、收回粤汉铁路运动到学堂风潮,学生集体激进趋新,声名在外,张之洞自然有所耳闻,故早有意传见。如此高官接见为非常荣誉,一般人求之不得,不料这一群书生偏不领情。消息传到游学生暂住的湘省旅鄂中学堂,有人当即提出,见面行跪拜礼大损人格,要坚决拒绝,得到大家一致赞成。护送官员马邻翼、湘省旅鄂中学堂监督顾诚苦口力劝,大家对两人印象颇好,然坚不松口。张之洞闻之大怒,斥之无礼,下令扣留监视,严禁私自上船。而游学生更加激愤,一致表示:“宁甘撤退,断不以人格牺牲。”事态骤然升级。

端方。

二、端方紧急调停

张之洞随即致湘省巡抚端方一电,长达二百余字,其中称:“湖南学生狂悖,鄙人闻之久矣,此等人资以官费,送之出洋,为革命排满之健将,不知公是何居心?”张之洞向来自称“湘事敝处本不过问”,如此严责确是罕见。负责湘省游学生选送的胡元倓一时惊慌失措,急忙邀请湘省师范学堂监督郭立山出面,赴武汉说情。郭立山为郭嵩焘族侄,翰林出身、学问优长,在张之洞面前比胡元倓更有面子。不过,郭立山觉得事态严重,将罪及多人,借故推辞了。皮锡瑞更加忧心忡忡,担心选送游学生就此停顿:“不知将来如何,亦不知中座如何堪此也?献廷属函致张,恐此番未必再送。”游学生得知张之洞电函内容后“均甚激愤”,斗志弥坚,结伴登黄鹤楼、蛇山,游览街市,练习日语,毫不慌乱。又集体从湘省旅鄂中学堂搬到客栈,多次开会集议,做好了抗争到底的准备。

端方对此事十分重视,游学生出发之前,他亲自宴请饯行,又致电函张之洞“请为照料”,虽是客气话,但确实考虑周到。事发之初,端方即时回电张之洞解释:“南生谨慎,并无异图。”随后电函不断,一日夜与张之洞商议数次。5月17日、19日、20日端方连续给游学生发来四道电函,反复叮嘱以前途为重、万勿妄动,并无责备之意。同时,委派胡元倓、王冕南、陆咏霓、陈树藩、戴奉璋与齐某等六人即日出发,赴武汉面谒张之洞并安抚游学生。胡元倓1902年留学日本,是湘省首批12名官费游日学生之一,也是明德学堂创始人。胡元倓将张之洞电函内容及调停进展详细相告,力劝各位“以学业为重,迁就一见,不必拘执形式”。哪知道游学生更加激愤,坚决拒绝妥协,气节凛然。甚至放言:“中国大官,只顾一己虚荣,不知尊重他人人格,实属可鄙。以自命好士之张香涛,尚不免此辱人之行,他更无论,思此又未免可慨。”

三、张之洞妥协

胡元倓等人来回劝和,五六天后终于稍有成效。张之洞表示:“只要南生去见,亦不拘定行跪拜礼,即鞠躬亦可。”游学生尚不满意,但经过胡元倓苦口劝导,终于勉强答应。

5月26日清晨,游学生被夏口厅派轮船接至炮台营等候接见,“队伍森严,排列成队。”上午十时,“藩臬道齐到,未几,张督亦到,随从之众,护卫之严,如临大敌。”一如前约,游学生有行鞠躬礼者,有长揖者,有立正者,显得杂乱无章。礼毕举行饯行宴席,席间张之洞讲话,以“爱惜身命、造成学问”反复劝诫。席终,各赠以《劝学录》一部、《志学歌》一本、约束及奖励游学生章程一部、《钦定学堂章程》一部。随后,游学生被送上金陵轮船,当日启航东下。至此,游学生在武汉已经滞留12日。

四、舆论未停

在炮台营见面,颇有威重之意。游学生观察张之洞,眼里显然缺乏肃敬:“躯干短小,不满三尺,腰曲背驼,眼圆小而有光”,有诙谐者嘲弄其为“猿猴转世”,引发同伴讪笑。显然,见面情形难让张之洞满意。新闻界对此事也有反应,尽管动静不大。1905年5月30日上海《时报》刊载“学界纪闻”《鄂督扣留湖南游学生》:

湖南派往日本游学生数十人,日前过鄂,并未来见鄂督。张香帅大怒,饬即将各生扣留不遣,且派人严查,不准其私自上船。日昨,湘抚已有电来调停此事云。

6月2日上海《时报》又刊载“学界纪闻”《湖南学生已由鄂启程》:

鄂督扣留湖南游学生,已纪前报。兹闻端午帅得信后,即电饬监督速往谒鄂督,又电告鄂督商议,一日夜计数起之多。次日,诸生即往谒鄂督,当日启程。鄂督备筵饯之于炮队营,彼此已无芥蒂矣。惟起意不谒鄂督数生,已被查出扣留云。

其中鼓动不跪拜的游学生被扣留,为不实消息,可能是记者觉得问题严重而想当然,或者有权者有此想法而未实行。数日之后,即1905年5月31日,张之洞就长沙英商之商事纠纷事致电端方,开头特意做出解释:“湘生过鄂,初因礼节有碍学规,恐接见转多难处,故拟谢遣,听其径行。嗣由尊处申电训诫,派员料理,诸生咸克就范围,具征礼教德化,捷若转圜,曷胜钦佩。”与此前的两百字长电语气迥异,显然是张之洞反思之后的自圆其说。张之洞的抉择,受到新学思潮汹涌大形势的影响,突出者如江南陆师学堂集体退学等,也得于长沙时务学堂、自立军起义等事件的亲身体验,担心年轻气盛的湖南蛮子做出出格大事。皮锡瑞日记亦点出了真相:“香帅见后即饯行,送上船,恐滋事也。”不过,张之洞作为大儒大员,面对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完全有用强的理由和能力,但最终选择了妥协,保持了足够的宽容,确实难能可贵。

湘抚端方是清末新式教育的推动者之一,在湖北巡抚、代理湖广总督、代理两江总督、湖南巡抚等任上,对新学贡献颇大。端方抚湘为时甚短,但开明远见、亲近学人,此仅为其中一例,开明如皮锡瑞都感叹他对学生太好:“彼以为革命不妨,日本先亦如此,程度高当自定,无怪其袒学生。”1911年11月,端方在四川资州被哗变的新军杀害,历史之荒谬与非理性往往如此。

梁鼎芬。

五、梁鼎芬之隐痛

游学生被扣留事件还有梁鼎芬的影响。梁鼎芬是张之洞最为倚重的心腹幕僚,其时正在鄂省盐道兼学务总提调任上,全程参与此事。皮锡瑞日记:“星海(编者注:梁鼎芬字星海)电更激,午帅(编者注:端方字午桥)颇恨之,云或为夫人入署,学生议之也。”不经意点出,学生议论梁鼎芬家事,激化了矛盾。1885年,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获罪离京返乡,临行之前托付好友文廷式照料眷属,不料梁夫人旋与文廷式公开同居,并生三子。杨钧《草堂之灵》:“文廷式者,同光间名翰林,广交游,善谈论。但与梁鼎芬共妻,其事甚异。其妻居长沙南门外。梁为湖北臬司时,仍往来于湘鄂间。而梁、文交谊,未尝因此稍异。”李肖聃《星庐笔记》:“梁善为诗,王闿运常录其佳作。余事为联,江湖传诵。故妻龚氏,为萍乡文廷式表妹,龚后通文弃梁,而时来梁所索金养文。梁撰联寄慨,张之郡斋云:‘零落雨中花,旧梦难忘栖凤宅;绸缪天下事,壮怀销尽食鱼斋’。”梁、龚、文三人关系,非同寻常,难以传统观念来评价。皮锡瑞在长沙多次拜访文廷式,两次在日记里特意记录文在长沙的落脚地:“碧湘街寿萱堂龚”,显然是龚夫人居所,故意记得比较含蓄,与杨钧所谓“居长沙南门外”方位相符。

梁鼎芬到湖南旅鄂中学视察,而游学生风闻梁之家丑,故意不跪拜,且放言议论,梁羞怒交加,遂在张之洞面前大进恶言,引发激烈矛盾。端方怒及梁鼎芬,游学生更是矛头直指,提出四条要求,其中一条:“不见梁星海,见亦在学堂,不到署。”龚夫人是梁鼎芬座师龚镇湘的侄女,湘中大儒王先谦的外甥女,游学生对此有所耳闻,也很可能读过1905年4月21日《申报》刊载的新闻《梁盐道夫人到鄂》:

署湖北盐巡道梁星海观察鼎芬之夫人系长沙龚氏,因与观察失欢,大归多年,故观察主讲两湖书院起官鄂会,夫人均未相随。近以要求不遂,于三月初一日由湘翩然来鄂,观察闻而大懼,用全副仪仗至江岸迎接入署,复为夫妇如初。有知观察生平者莫不腾为笑柄。夫人之侄知县龚而安刻已委办丰备仓,此差亦隶属盐巡者也。闻观察夫人屡次要挟多金,皆观察湖南门生左全孝等暗中周旋,得以销弥无事。观察因之负累数千金,此次升署盐巡,方思弥补,讵料夫人亲到,恐利权将为所握矣。

《申报》刊载梁鼎芬家事。

如此惧内且不记夺妻之仇,在当时人看来,人伦尽失、骨气全无,自然深为鄙视。这是梁、龚的不堪家事第一次公诸社会,自然大伤梁之隐痛,游学生拿这个做文章,梁鼎芬自然是一触即怒。一个多月后,《申报》刊载新闻《梁鼎芬为香帅所窘》,为关联消息,足资佐证:

襄阳道梁观察鼎芬日前进谒张宫保,接谈之际,宫保猝向梁曰:“闻尊夫人已回湖南?”既而曰:“尊夫人此行,老兄破费若干?”梁忸怩于色,嗫嚅不能对。宫保见其窘状,亦自悔失言,遂捧茶送客以解之。鄂中官场谓,梁接见僚属每喜面揭人短,或诘人阴私,以自矜察察,故宫保此问,人咸以为快。

值得注意的是,梁鼎芬盛怒失态,但很快平静下来,也多次致电湘省,通报信息和协助调停。梁鼎芬以弹劾李鸿章、办理新政、崇陵种树及诗文风雅蜚声朝野,处男权社会而有罕见难言之隐痛,无可奈何,让人叹息。

六、书生意气

该批游学生共有61名,当年的《长沙日报》公布了原毕业学校和名单:

高等学堂19人:王世龙、李克明、陈为麒、金缄三、刘希纲、凤高翥、罗上霓、田庆墀、张廷建、姚建猷、黄尊三、宋运清、余衡、姚岳宾、黄兆祥、田佐汉、朱上□、向乃祺、张绍房;师范学堂10人:刘武、易荣膺、傅作霖、钟伟、彭兆龙、彭延烘、余辉焘、向洪范、伍炳瑞、向荣;实业学堂6人:唐吉杰、廖寿琪、陈扬镳、杨景辉、李承干、方鼎英;经正学堂8人:杨纪肃、彭中□、伍鹏万、陈家琪、郭家伟、石声灏、刘其成、周邦柱;修业学堂7人:何积烺、 魏先根、许推、梅伟杰、黄昌濬、廖家□、周教□;宁乡中学5人:周震鳞、萧凤仪、廖楚璋、宋兆麟、童锡鹏;明德学堂6人:胡庶华、舒翰祥、杨宝泰、曹庚、舒之鑫、陆□璋。

这群书生果然藏龙卧虎,日后不乏成就卓著者,例如:著名冶金学家、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国家计量局首任局长李承干;黄埔军校代校长方鼎英;《天坛宪法》起草人、国会议员向乃祺;知名农学专家杨景辉;知名医学专家何积烺;湖南银行行长罗上霓;黄尊三先后在教育部、民国大学任职,著述颇丰。自由、平等为世界潮流,初生牛犊勇气可嘉,抗颜快意,但并未出现如张、梁之类在学界政界影响深远的改革人物,许多年之后游学生回首往事,当有所反思。

王金华

责编 刘小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