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1盒”“10元实现‘蓝莓自由’”……最近,不少网友惊喜地发现,素有“水果皇后”美誉的蓝莓,一改往日“高冷姿态”,价格极为亲民。一时间,大家纷纷感叹:“蓝莓自由终于要实现了!”
说起“蓝莓自由”,绕不开一个地方——山东青岛宝山镇。
眼下,宝山镇的蓝莓正陆续进入成熟期,2025年“黄岛蓝莓”采摘季甜蜜开启。
一、从山野到沃土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蓝莓似乎是原产于北美的“舶来品”,近十几年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水果市场上的新宠。其实,这个认知并不完全准确。让我们追根溯源,从头说说蓝莓的故事,看看“蓝莓自由”是怎么实现的。
宝山蓝莓当下正值收获季节
“嘟柿”“蓝莓”。
在从小生长在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一带的人看来:“蓝莓不就是‘嘟柿’吗?”
确实,“嘟柿”就是中国的野生蓝莓,学名“笃斯越橘”,和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蓝莓”都属于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只不过“蓝莓”是一种俗称。
早在乾隆时期,记录沈阳地方生活的《盛京通志》里就出现过关于“嘟柿”的记载,不同地方对它的称呼有所不同,如黑豆果、龙果、甸果等。它们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可以抵御零下五十摄氏度的严寒。只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它们始终保持着野性,一直没有被驯化。
果径32mm+的宝山蓝莓
“第二颗种子”“第一个园子”。
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被称为“中国蓝莓之父”的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亚东,开始对中国野生蓝莓研究,并引进北美蓝莓做实验,选育出了适合长白山栽培的蓝莓品种。这是中国蓝莓播下的“第一颗种子”。
青岛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冬季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且具有以花岗岩为母质的石质土及黄棕壤土壤结构,土质偏酸性。这些自然条件高度契合了蓝莓的生长需求。
1999年,李亚东教授带着对蓝莓种植的新期望,将80株蓝莓苗提供给了青岛市宝山镇金沟村村民,用于种植实验。没想到,这80株小苗在这里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长得比长白山的苗还要好”。
宝山蓝莓种植大棚
就这样,蓝莓的“第二颗种子”在青岛扎下了根,“蓝莓自由”之路由此启程。从80株实验苗,到建成530亩种植园——中国第一个规模化种植蓝莓园,今天宝山镇蓝莓种植面积达2.6万亩,被誉为“中国蓝莓第一镇”。
二、“莓”好“蓝”海
经过二十多年的本土化探索,蓝莓种植已发展为青岛一片潜力无限的“蓝海”,成为乡村的致富密码之一。
“蓝果果”“金豆豆”。
在20世纪末的水果市场上,蓝莓极为罕见,每斤售价竟高达400元,几乎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在那时的收获季,蓝莓采摘工人一天能挣到20元左右,收入颇为可观。
价格高、赚得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于是宝山镇上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种蓝莓的行列。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宝山蓝莓”“黄岛蓝莓”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形成了品牌效应。青岛宝欣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忠俊感慨地说:“为了能抢到最新鲜的蓝莓,每年都有采购商直接住在园区。”
游客在宝山体验蓝莓采摘
如今的蓝莓产业,早已不仅仅局限于鲜果销售,蓝莓果酱、果汁、酵素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不仅延长了蓝莓产业链,更极大地提升了蓝莓的附加值。
宝山镇将蓝莓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 “主抓手”,2024年全镇蓝莓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9亿元,带动全镇居民存款同比增加1.2亿元。青岛西海岸新区也成为全国县域面积最大的蓝莓规模化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值超40亿元。
“邻鱼而居”“上高山”。
当蓝莓充盈了农民的腰包,在宝山镇,一些人开始大胆创新,琢磨起蓝莓种植新技术新模式,开辟出了新路子。
甘肃定西,海拔2000多米,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干旱少雨,传统蓝莓品种根本无法种植。来自青岛的专家团队、农艺师带着耐寒抗旱的蓝莓品种来到这里,成功攻克了重重难关,凭借基质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首次实现了蓝莓“上高山”——高原规模化种植。
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镇神农渔业公司“智慧渔+立体复合”生态农业大棚
下面养鱼、上面种蓝莓,蓝莓收获后就生豆芽、养黄粉虫,一年四季“无缝衔接”——西海岸新区宝山镇神农渔业公司首创了这套“智慧渔+立体复合”生态农业大棚模式,一个大棚年产值300万元左右,利润100万元左右。
由于建设方式灵活,适应性强,经济效益好,这套模式已经在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安徽等多地推广开来。
三、种出更多甜蜜
“如今,国产蓝莓品质完全不输进口蓝莓,甚至比进口的更好”,这一评价已经成为共识。
全国有超27个省市商业化种植蓝莓,形成了包括胶东半岛产区、长白山产区、辽东半岛产区、长江流域和西南产区在内的五大蓝莓优势产区。2020年国产蓝莓的总产量超越美国,一举跃居全球第一位。
在供给端,产量上去了;在需求侧,“消费自由”了。但蓝莓作为迅速兴起的种植业,要继续放大丰富市民“果盘子”、充盈农民“钱袋子”的效应,仍大有文章可做。
壮大“蓝色基因”。李亚东教授曾提出,“品种是中国蓝莓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种源“卡脖子”,地栽育苗周期长、投入大。面对越来越懂行的消费者,种植户既想跟上市场趋势,又担心盲目引种存在风险。
“我们与青岛农业大学、辽宁果树研究所等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成立了山东青岛蓝莓科技小院,进行品种以及技术的实验和推广。”杨忠俊说,“这几年推广基质栽培,用草炭土、椰糠等材料组成栽培基质,精准控制水肥,大幅缩短了育苗时间,一年就能实现开花结果。”
山东青岛蓝莓科技小院
如今,青岛已有40多个适合本地种植的蓝莓优良品种,但仍需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从单纯扩大栽培面积、追求高产的数量型向提高果实品质、优质优价的质量型转变。
掘金万亿“蓝海”。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消费蓝莓量仅为0.26公斤,蓝莓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叠加近年来的健康化消费趋势,蓝莓产业是名副其实的“蓝海”。
因此,整合乡村资源、建成完整产业链条仍是蓝莓产业发展的重点。
作为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重要产区,云南蒙自创新了“622联农带农”模式,即蓝莓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推动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从而促进产业增效、主体壮大、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青岛西海岸新区则是在宝山镇试点,创新推出“蓝链三棱镜”共富模式,围绕蓝莓全产业链融合升级,聚焦贯通产业发展链、联营富民链、循环价值链,碰撞交汇出“金苑果仓”电商消费矩阵、云上蓝莓研究院、农资“共富拼团”等一批共富项目,使蓝莓产业“折射”出产业迭代、消费提质、联农共富的“三棱镜”效应。
形成“蓝色波浪”。“蓝莓自由”依靠“前浪”的躬身种植,也需要“后浪”的卖力“吆喝”。
宝山镇作为抖音全国5个“‘十亿流量助农’电商基地打造计划”乡镇之一,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助短视频、直播,为宝山蓝莓开辟线上渠道、打响品牌。最近,“00后”农二代凭借着“喊麦式”青岛话卖蓝莓走红网络,一些农户也表示,“年轻人会玩网络,希望孩子们能接自己的班,把青岛蓝莓推广出去”。
科技驯化野性,酸涩蜕为甘甜。从山林间的“水果皇后”到“盘中常客”,蓝莓的蜕变,是科技的奇迹,也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愿更多甜蜜的“蓝果果”,变成致富的“金豆豆”。
作者:周亚娆 丁霞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