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之初,性本善”背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8:00:00    

2025年3月17日,浙江杭州一位姓朱的女士在家中照顾孩子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随即晕倒。宝宝只有15个月大,发现妈妈没有反应后,立即采取行动。他先是试图拉起妈妈,未能成功后开始哭泣,并爬出围栏找到爷爷,爷爷又叫来奶奶。随后爷爷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朱女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目前朱女士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婴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学习成长。视觉中国|图

人溺,援之以手。对人来说,救同伴好像是天生的行为,也是一种行善和仁义。孟子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表明,人性与兽性之别在于,人性有仁义之质,即价值自觉,有知善和行善的能力,而禽兽没有。这似乎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

但是,如果把救同伴当作行善和仁义的一种表现,就会发现,动物也有这样的“仁义”,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动物的差异似乎也并不大。

过去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大象、黑猩猩,还是海豚,都有救同伴的意识和行为。2023年,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在非洲马哈尔山国家公园内观察一群野生黑猩猩,其中一只黑猩猩意外从树上跌落地上昏厥过去,其他的黑猩猩见状,纷纷上前观察、抚摸、舔舐受伤的同伴。2015年,一个科学团队在一群大西洋宽吻海豚中观察到,当患病的海豚在水下发出求救的呼叫后,其他海豚会以推送、托举等方式帮它浮出水面呼吸。

现在研究人员接二连三发现,小鼠也有救同伴的行为,甚至类似于人的经典急救医学动作,并且,研究人员观察小鼠的大脑,发现了救助同伴实施仁义之举的大脑神经机制。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个研究团队在2025年2月21日的同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阐述了小鼠救助昏迷同伴的过程,以及大脑神经机制。

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先是把一只小鼠麻醉,使其处于长时间的昏迷之中。当笼中的其他小鼠发现同伴长时间不动弹,好像死去了一样时,常常会采取一系列救助同伴的行动,包括先给予昏迷小鼠刺激较轻的救援行动,如嗅闻昏迷小鼠,为其梳毛等。

如果昏迷小鼠仍然没有反应,救援的小鼠就会采取更强劲的动作,如舔舐昏迷小鼠的眼睛、咬它的嘴,而且会拉出昏迷小鼠的舌头。更有意味的是,如果研究人员事先在被麻醉的小鼠嘴巴里放一颗小球,施救的小鼠还会帮助清理掉这个阻碍呼吸的异物。

小鼠的这些救助同伴的动作与人的急救医学的动作相似,如对昏迷的人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前,需要清除昏迷者口中的异物。根据研究人员的观察,小鼠的这些急救行为确实能救同伴的命,而且作用还很大。

对麻醉昏迷的小鼠分两个组,一组是旁边无小鼠帮助,另一组是有小鼠帮助。结果,能得到其他小鼠急救的昏迷小鼠可以更快地苏醒。而且,一旦发现同伴苏醒过来并恢复了行走能力,施救小鼠就会停止其救援同伴的行为。

研究团队还发现,当同伴并非昏迷而只是因为睡着而不活跃时,旁边的小鼠很少会采取救援动作,只有在观察到同伴长时间没有正常的活着的迹象和行为时,如被麻醉或已死亡,才会进行急救。并且,小鼠在遇到好朋友(熟悉的同伴)被麻醉不醒时,会进行更为明显的施救行为,就像人类亲朋好友之间会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施救行为一样。

在此之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已经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在《科学》子刊《科学进展》上发表论文,指出在使用麻醉剂使实验小鼠失去意识后,旁观的小鼠会进行施救。最典型的救援动作是,对麻醉昏迷的小鼠拖拽舌头,以促进同伴尽快苏醒。

研究人员同时对小鼠救助同伴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小鼠下丘脑室旁核中释放催产素(oxytocin)的神经元决定了小鼠是否在观察到昏迷小鼠后进行施救。

尽管催产素的主要作用是,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在分娩过程中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缓解压力和疼痛,促进母爱等,但是还有其他功能,如维持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克服社交羞涩感和内向情绪,促进社交能力,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因此,催产素也被称为爱的激素。当有小鼠昏迷后,旁边的小鼠的大脑中催产素分泌会增加,以促使小鼠采取救援行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则观察了小鼠施救同伴时大脑一些部位的活跃度,因而证明施救行为是由这些部位发起的指令。在救援小鼠对昏迷小鼠舔舐面部、嘴部来帮助其从昏迷状态中更快苏醒过来时,研究人员通过光遗传学等实验技术发现,救援小鼠大脑中的内侧杏仁核(MeA)起了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对比了小鼠在两种情境下与同伴的互动,一种是同伴被麻醉陷入无意识的情况,一种是同伴处于不活跃或木呆但清醒的状态,救援小鼠都会做出亲近对方的动作,但内侧杏仁核中的神经活动模式并不相同,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救援小鼠能判断同伴是否昏迷并采取救援行动,这是由内侧杏仁核中的神经活动启动的。

美国的这两项研究还发现,小鼠的急救行为在雌鼠和雄鼠中都存在,并且在年轻的小鼠中会自发出现,由此推论,小鼠救助同伴的行为可能是一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从演化角度看,这种救援行为有助于增强种群繁衍和生存。

对小鼠行为进行研究的中国研究人员则认为,小鼠通过拖拽昏迷小鼠的舌头施救,原理是通过痛觉刺激促进小鼠苏醒,与人类急救时的物理刺激有相似之处,如对昏迷者掐人中,以促进唤醒。

美国和中国的研究都表明,小鼠不是因为偶然或好奇而采取施救行动,而是在特定情境下救援失去反应的同伴。这也涉及人和动物的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指具有身体或物理载体的、有感知力的、可参与物理和人际交互的一种智能。

具身智能是人和动物演化而来的天生智能,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异。上述15个月大的幼儿就具备了判断妈妈晕倒需要他救妈妈的智能,而在他自己施救无力时,需要去叫其他人(爷爷奶奶)来帮助,这是更进一步的智能。

但是,动物一般是成年后才有判断同伴是否需要救助的能力。当然,更不用说人类通过学习可以有专业的急救和医疗行为。而通过学习和创新产生的救助能力和其他能力是动物无法比拟的。

张田勘

责编 朱力远

相关文章